本報導收錄於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2022 年 5 月號 – 【全員躍升數位高手】

還記得小時候學校裡的廣播系統嗎?其中有高達六成都來自卡訊電子。即使市占率全台第一,總經理洪誌臨卻很警覺,不能只做設備。早在十年前,卡訊就開始布局數位轉型,才有了今日連大企業也愛用的「智慧型會議室」。 

學校的廣播系統,是許多台灣人小時候的共同記憶。每次聽到:某年某班 XXX 同學,請到訓導處。同學們就開始竊竊私語:這位同學家裡出甚麼事?還是惹了什麼麻煩? 但很少人知道,全台灣的會議和公共廣播系統,竟然有六成來自同一家公司:卡訊電子,市占率全國第一。 包括總統府、行政院、中央氣象局、中研院生技園區及政大、中山、成大等多所國立大學,都是卡訊的客戶。除了台灣,卡訊的公共廣播系統也在印尼市占率排第一。

卡訊成立於1991年,是南台灣高雄的隱形冠軍。主力產品除了廣播系統,還包括會議系統、IP 多媒體發布系統、影像追蹤設備及語言教室系統等,以 BXB 的自有品牌,30 年來已行銷全球超過 50 個國家。

台灣銓敘部 

中研院生技園區

國立中山大學

高雄亞灣新創園戰情室

近幾年來,隨著居家、遠距上班需求增加,視訊會議需求暴增,也催化了卡訊電子的產品更加智慧化。 過往的類比式廣播系統,如今已結合影音物聯網技術,發展出智慧型會議系統,包括上銀科技、日月光等大廠,都已是卡訊的重要客戶。不少公司董事長、總經理用過之後,紛紛希望全面更新所有的會議室。

產品思維:要符合人性需求

走進卡訊電子的智慧型會議室,許多人都會不由自主地「哇」地一聲! 迎面而來的,是一面長 540 公分,寬 150 公分的巨大 LCD 電視牆,也是這項產品最吸睛之處。 卡訊電子總經理 洪誌臨表示:「會議的主體是人,應該是設備配合人員,而不是人員將就設備。」

以往在開會前,總會有一堆人七手八腳地拉窗簾、關燈、開投影機、調整畫面大小和焦距……而且傳統投影機採用16:9 的投影幕,高度和寬度都受到限制,離地 75 公分以下,屬於無效視角,只有第一排的人看得到,所以開會時常看到許多人伸長脖子,或是把椅子挪來挪去。 這麼多麻煩,讓企業每次開會都要耗費許多無效成本。於是卡訊團隊開始思考,如何讓設備「為人所用」?

走向智慧型會議室的第一步改良,就是把投影幕做成 32:9 的 LCD 電視牆,把原本在下方的資訊往左右延伸,讓所有的人都看得到。另外,會議室前後都有攝影機,可以因應不同的會議情境調整影像。

更重要的關鍵是這套系統搭配影音物聯網,容易擴充和維護。以往的會議系統,會在建置初期預留未來擴充的空間,但結果多是閒置不用,影音物聯網就不須如此, 需要擴充時,只要加上一個相關功能的小盒子即可。(相關產品AV over IP 網路分佈式解決方案)

客製化服務吸引大企業

卡訊在硬體介面也下了一番功夫。為了讓這套系統能夠適應企業大小形狀不一的會議室,所以採取系統家具的概念:電視牆本身由八個螢幕拼接而成,可以依會議室大小及需求增減;而架設電視牆的木作本體則是系統櫃,現場丈量尺寸後到工廠訂製,進場時只需拼接完成即可,沒有粉塵、施工快速,也減少噪音干擾。 

除了軟硬體優勢,卡訊更專注於服務,強調「深度陪伴」。所以他們都會先派人員到企業進行深度訪談,了解需求,再量身打造設備。 例如有一家客戶是營造廠,原有的會議室,老闆的座位與投影幕剛好在長條桌的兩側。每次開會時老闆總是因為看不清楚,得不斷往前走動。為了解決這個窘境,卡訊把新的 LCD 顯示器挪移了90 度,改成與會議桌平行,如此一來,所有人便與螢幕等距,老闆再也不用走來走去,「罵人的時間也少了很多,」洪誌臨打趣地說。

達茂營造案例 – 會議桌與拼接顯示牆平行配置,每位與會者一覽簡報數據,寬廣視角提升討論決策效率 

近來逐步採用卡訊系統的上銀科技副理 潘柏舟表示,上銀看中卡訊可以從技術面客製化各種會議情境,提供從規畫、設計、討論、施工、教學及售後一條線專責服務,滿足全球各地的銷售、技術及產品教學的需求。目前上銀已完成一間智慧型會議室的升級,另外還有三間正在施工優化中,而位於總部的國際會議中心大會議廳,也已經納入未來的升級計畫。

自我轉型十年功

卡訊的智慧型會議室能獲得大企業青睞,是花十年布局數位轉型的成果。 約莫十年前,卡訊已面臨瓶頸。「我發現我們原本的類比廣播系統,是一種『何日君再來』的產品」洪誌臨笑著說,他一次去一個朋友的公司,赫然發現對方用的是卡訊已經停產將近十年的產品,用了十多年沒有什麼問題,當然不會有更新需求。「這讓我驚覺,如果繼續純做設備,一定活不了,」他說。

除了期望打破成長的瓶頸外,洪誌臨還提出了幾個成長策略。

第一是聚焦,提高原本客戶的營收。以往幫客戶做一間類比式會議或廣播系統只要 20 萬,但納入影音、數位化後,單一客戶的營收就可以提高十倍。

第二,廣播系統需要很多電聲產業的人才,但台灣極少相關科系,不過資通訊人才卻相當充沛,為何不把卡訊原有的核心能力,跟台灣現有的 IT 人才即戰力整合起來?

第三,卡訊的類比廣播系統,十餘年前在台灣的市占率就達到六成,但下一步的成長動能在哪裡?洪誌臨認為:「應該要用這 60% 當做底,橫向整合,做客戶需要、但我們原來沒有的產品。」

為了加速轉型,卡訊採取多點投放的策略,在內部成立兩個研發團隊,又在外部與工研院、資策會及中山大學合作成立三個團隊,這五個團隊研究相同的數位影音技術,卻不互相協作。 為什麼這麼做?洪誌臨認為,如果只用一個團隊,成敗風險太高,但若是多點投放,就可以增加成功機率,而且即使全部失敗,五個團隊也可以協助公司廣泛蒐集到這個領域的專業知識,快速讓公司進入影音物聯網的領域。

耐住成功前的寂寞

轉型不只是技術升級,還牽涉到資源的投入,「所以我得去找很多錢,但這些錢都要等待時間發酵,沒辦法馬上看到成效」洪誌臨說。 為了要升級,員工人數和研發金額倍數成長,庫存金額也大幅增加。錢是花了,但營業額卻沒有看到同樣比例的提升,當然免不了受到責難,「必須要耐得住寂寞,忍受被質疑的過程」洪誌臨回想,那應該是轉型過程中最困難的一環。

除了研發、溝通、找資源之外,他也精算要如何做最經濟的行銷,「得獎」就是一個重要的手段。 因為得獎除了可以取得研發補助,還會有政府幫忙宣傳。從 2012 年開始,卡訊就持續報獎、獲獎,包括高雄市 SBIR 計畫「成效卓著優良廠商獎」、經濟部國家發明創作獎、兩度獲得德國 iF 設計獎,以及七度獲得台灣精品獎,逐步建立名聲。

德國 iF 設計獎

經濟部國家發明創作獎

鄧白氏中小企業菁英獎 ​

全球物聯網與智慧服務最佳典範 – 金龍獎

「做品牌」一直是洪誌臨的目標,他認為在產品轉型、建立基礎之後,再來就是要走公開發行(IPO)的道路。目前在創櫃板的卡訊,已經提出上市櫃進程,希望 2024 年能正式公開發行,持續推升企業價值。